經典動畫片《葫蘆娃》有可能被拍成電視劇。近日,有網友爆料,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官網上,一部名為《金剛葫蘆娃》的電視劇出現在拍攝名單中。其劇情將更為複雜曲折:貪玩貪吃的穿山甲不慎放出被鎮壓的紅蝎精、黃鼬精等,憨厚的賣炭翁劉老漢則種下了七株葫蘆,誕為七個身懷絕技的葫蘆娃,他們要打敗妖精……對此,網友紛紛求饒:請別糟蹋我們的童年回憶!(昨日《東方今報》)
  老實說,見過了張紀中這種什麼劇都敢翻拍的大俠後,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早就提高了,任何一部經典被人拿出來重新演繹,我都不會覺得奇怪。當然,我也沒什麼興趣去看。這倒不是說經典就該束之高閣,只能封存起來供後人瞻仰,而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,蓋因其裹挾了彼時的經歷與情緒,是個人乃至群體回憶的一部分。春晚還是那個春晚,2014年的版本跟1984年的能比嗎?他人要挑戰就隨他去吧,我等觀眾何必找不痛快。所以,即便把葫蘆娃改寫成壞人,甚至加入毀三觀的情節,我也沒意見。
  顯然,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樣理性,也可以說是無情,網友呼籲“別糟蹋我們的童年記憶”便是證明。這也可以理解,集體記憶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虛擬的群體、組織確立自身和找到歸屬感的依據。以《葫蘆娃》為例,這部拍攝於近30年前的老式動畫片,如今在網上作為記憶符號,依然有強大的號召力將80後群體籠絡到一起,成為這批人共同的語言乃至永恆的心靈港灣。有人試圖改變它,勢必會形成強大的心理挑戰。當然,從另一個層面說,每當挑戰襲來,相關群體的連接就會更緊密一步。
  事實上,挑戰再大,翻拍經典還是會吸納一批觀眾。這一方面是因為經典永遠只是相對於一部分人而言,對90後乃至00後們,葫蘆娃的形象就未必深入人心,甚至可能聞所未聞。另一方面,國產劇受限於各種內在和外在的限制,常年走不出創造力匱乏的怪圈,不像國外借鑒創意,就只能拼命搜刮過去的資源,反正前人的成果就擺在那兒,模仿比重新編劇輕鬆得多。這也是翻拍經典成風最值得註意的地方,當都教授帶著大家看星星的時候,國人是否還要被一批新面孔帶進老劇情,一遍遍重走回憶路?
  有人曾戲言,美劇習慣往後穿越,表達對於未來的想象,因為他們沒有歷史,國產劇則偏向於往前穿越,引導今人走入歷史,因為我們看不到未來。這話頗有幾分道理,聯繫宋丹丹最近與編劇們的隔空駁火,其實劇本能改也好,不能改也罷,最關鍵的是全體演職人員最終端出來給大家的是什麼東西。現在的情況是,單看“葫蘆娃”三個字,就讓很多人仿佛遇到老熟人。你說,大家還有幾分興趣上前搭訕呢? □小指  (原標題:[街談]創造力有限,葫蘆娃躺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jkxnb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